2021年9月的一場重磅會議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表示,要在中東南地區重點推進風電就地就近開發,特別在廣大農村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計劃”。
至此“千鄉萬村馭風行動”成為了一個涉及風電戰略性發展方向的熱詞,背后大概率代表著分散式風電和中東部地區風電將進入一個快速增長軌道。
這個熱點問題也傳遞到了2022年兩會上。有媒體對兩會代表涉及風電的信息進行了整理總結,共有超過10位代表對風電發展提出了有益見解。其中有兩位代表提出了同“千鄉萬村馭風計劃”有關的建議。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民進上海市委主委、中國工程院院士黃震建議,未來應以明確各方責任和義務為核心,構建滿足分散式風電高質量發展基本條件的政策體系和市場機制。第一,簡化合規性手續、推行備案制或核準備案制;第二,出臺電網保障并網政策,改善電網接入難等問題;第三,統一規劃用地及供地形式,適當放寬臨時用地審批;第四,加快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升級分散式風電發展。
“風電技術日趨成熟,即使不考慮政策補貼,我國大部分陸上地區風電項目也已具備可持續的經濟效益。”全國政協委員、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鋼舉例說,河南省是我國典型的低風速地區。河南將風機發電獲得的利潤一部分讓利給村集體,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幾十萬元。這將使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集體經濟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由此看來,一位全國政協常委和一位全國政協委員,都建議通過加快發展分散式風電,促進中東部地區風電發展,以實現鄉村振興。但有另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對于在中東部地區發展風電,從截然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科技大學副校長魏世忠建議,胡煥庸線以東陸地是我國人口稠密地區,在這些地區設置的一些風力發電場已對當地居民和周圍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建議在中東部地區進行科學評估,慎建風力發電項目;鼓勵在東部遠海和西部戈壁等風能資源豐富、動植物較少的區域加大風力發電場建設力度,以滿足清潔能源的需求。
一些委員建議促進發展,一些委員建議謹慎建設,看似完全不同的觀點,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在為風電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黃震與武鋼的建議,主要著眼于通過發展風電促進雙碳發展與鄉村振興的成功實現。魏世忠的建議則著眼于風電可能造成的環保問題。
魏世忠建議指出,胡煥庸線以東占我國國土面積的43.8%、總人口的95%、GDP90%以上,是我國人口聚集稠密地區和產業高度集中的重要區域。已建成的風力發電場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凸顯,主要包括:噪音污染。近些年來,關于風電噪音的信訪、投訴數量逐年上升;風電產生的超聲波、次聲波對人體的影響、動物的生存、鳥類的導航等還沒有準確的評估數據,需要對此開展科學研究;景觀污染。
魏世忠建議,應科學研究論證風力發電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風力發電場建設國家標準中重點對生態保護做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制定科學標準。風力發電在運行期間要對環境進行動態監控和評估;嚴格論證新上風電項目不涉及生態紅線,繼續在風能資源豐富的沙漠、戈壁、荒漠和遠海地區建設大型風電基地;對經常產生輿情、投訴、上訪的風力發電場開展再評估,確定是否繼續運行或進一步升級改造。
其實風機噪音很大程度上是個主觀問題,畢竟不少搞過風電項目施工的業內人士都知道,在多數情況下這都是當地村民阻工要錢的一個借口。國標里對風機與居民點的距離是有明確規定的,所以項目建設符合標準,正常來說不應該存在過渡不利影響。其實,黃震與武鋼的建議恰恰能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將風機發電獲得的利潤一部分讓利給村集體,分散式風電的建設將更加順利。當然,對于風機噪音問題也確實應當進行更為系統的評估與論證,使風電更易被整個社會所接受。
另外之前我國也出現過一些因為風力發電項目建在生態保護區,而被強制拆除的情況。但這些問題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些項目建在生態保護區設立之前,或是由于這些項目在審批時,并未被認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否則它們也不會被審批建設。魏世忠的建議非常有建設性,我國確實應該對風電開發涉及到生態保護的這一系列工作,進行更明確、具體的要求,制定科學的標準,使業主企業安心開發風力發電項目。
總而言之,人口是否稠密與發展風電并不具有絕對的直接關系,目前在中東部地區已經完成建設的項目,還有大量低碳園區里裝的風機,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們最需關注的,是如何使風機更多地考慮人性化設計和應用;風電項目的建設與運行,更照顧到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風電的大規模發展,如何更節約社會資源,降低系統性成本。
實現了這些,在哪發展風電就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