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主方,風電智慧運維平臺更像是一個實用性并不是很強的展示界面。雖然他包含了少量的基于SCADA,基于CMS的大數據分析和故障預警,但是展示的功能大于實際的功能,暫且不說每條預警的閾值設置是否合理,就從展示界面來講,每條故障預警下羅列了多個風場的多臺風機,試想一下究竟誰關心這些數據?公司管理層?不,我只關心發電量。風場?不,我只關心自己風場的風機,并且沒有哪個風場直接登錄這個平臺去看自己風場的預警狀態,并以此安排預測性運維。
在主機廠,尤其是發展數十年的國外品牌,風電智慧運維平臺的實用性更強,更具有針對性,一方面在于主機廠對自主研發的風機控制邏輯和報警閾值的充分了解,以及數十年的大量同平臺同型號風機數據的橫向比對能力,經驗積累的能力,在國內還未興起智慧風機的時候,國際品牌風機已經做了長達二十年的數據積累和故障預測。但數據作為一種資產,沒有哪家主機廠愿意有條件分享。
怎么走出這個圈?
需要一個站的高遠的平臺,在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整合整個市場的數據資源,在深挖設計閾值之前,大量的數據的橫向比對,實現有針對性的預測性運維,尤其對于出海成本極高,又迅猛發展的海上風電已經迫在眉睫了。
可是這個數據安全的前提,又怎么能保障?
或者擁有海量數據的業主方,到底有沒有意識不停留在展示,而是繼續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