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廠,簡稱風電廠,是利用風來產生電力的發電廠,是屬于再生能源發電廠的一種。
風電廠是指采用風力發電形式的電廠。風電廠在生產的過程中,風力發電的原理是比較簡單的。在風力發電的過程中需要使用風力發電機,空氣切入到風輪葉片中會產生阻力或者是升力。在這兩種力的作用下,風機的葉片就會旋轉起來,從而帶動發電機產生電能。風能是可再生能源,同時也屬于清潔能源。
風電廠采用的發電形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獨立運行。該種發電形式產生的電能比較少,在小型風電廠中會采用該種發電形式;
第二種是組合發電。即將風力發電和其它的發電形式組合在一起使用;
第三種是風力并網發電。該種發電方式的單機容量比較大,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02什么是陸上風電場?
陸上風電場指的是利用陸地上的風來獲得電力的整套設施,對我國來說目前陸上風電場更多,因此技術也更加成熟。其中陸上風電場還分為平原地區的風電場和山區風電場,山區風電場主要建立在西南部山區,發展十分迅速。國內大多陸上風電場采用串聯電容補償方式向外輸送電能。
(資料圖:陽光電源)
(一)優點
1.低成本:我國陸上風能資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隨著風電技術和規模效應的提高,風能設施日趨進步,大量生產降低成本,在適當地點,風力發電成本已低于其它發電機。
2.低碳環保:陸上風能設施多為不立體化設施,可保護陸地和生態,且風力發電對大氣零污染,無需使用大量自然資源。
3.創新:陸上風力發電使用的資源是新能源。近年來,該技術不斷研發創新,不斷降低用電成本,為實現“雙碳”目標注入強勁動力。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新的技術人才。
4.數智:陸上風電行業緊跟技術和政策,開啟數字智能化轉型。風電場生產運維背后的數字化“智慧大腦”標準作業,對生產管理中的異常情況進行智能管控。
5.多產業融合:風電+牧場、風電+氫能、風電+儲能、風光水火儲一體化、風電+鄉村振興等均為多產業的融合,陸上風電行業的發展同時帶動其他產業推動地區能源低碳綠色發展。
(二)缺點
1.不穩定:陸上的地形高低起伏,對地面的風速有很大的減緩作用,所以陸上風機都樹立得高高的,以便利用高空比較大的風,但由于地形問題,陸上各個高度的風速相差很大,這就導致風切變大(垂直方向的風速變化),使得風輪上下受力不均衡導致傳動系統容易損壞。
2.運輸成本:陸上最大的問題就是運輸問題,長近上百米的葉片(拆成兩段也有幾十米)在陸上是很難運輸,且成本高。
3.占地大、噪音大:陸上土地資源的稀缺性,耕地紅線不能動,林地不能建等等,而且風機噪音對居民和動物的影響也比較大。
03什么是海上風電場?
海上風電場是指水深10米左右的近海風電。與陸上風電場相比,海上風電場的優點主要是不占用土地資源,基本不受地形地貌影響,風速更高,風能資源更豐富,風電機組單機容量更大(3~5兆瓦),年利用小時數更高。但是,海上風電場建設的技術難度也較大,建設成本一般是陸上風電場的2~3倍。
(資料圖:電氣風電)
(一)優點
1.風機利用率更高:我國海上風能資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通常海上風速比陸上高20%左右,因而同等發電容量下海上風機的年發電量能比陸上高70%。如果陸上風機的年發電利用小時數是1,000小時,則海上風機就能達到超過1,500個發電小時。
2.單機裝機容量更大:風機的單機發電容量越大,則同一地區的掃風面積和利用風的能量越多,也就是資源更充分利用。而單機容量越大,發電機就越大,葉片也就越長。陸上風電最大的問題就是運輸問題,長近上百米的葉片(拆成兩段也有幾十米)在陸上是很難運輸的,而在海上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可以直接用大型船只運輸。
3.我國能源結構中風電同比增長最快:從我國能源結構來看,火電依然是我國目前最主要的電力來源,累計裝機容量超過五成。但從增速來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裝機增速己顯著高于火電。其中,風電同比增長最快。截至2021年11月,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05億千瓦,同比增長29.0%,為同期水電(5.5%)、光伏(24.1%)、火電(3-5%)中增長最快的能源類型。
4.環境友好:陸上的土地資源具有稀缺性,例如耕地,林地不能建設風電場等等。隨著陸上風電的發展,新的可開發陸上風逐漸減少,而且風機對野生遷徙性鳥類會造成影響,然而海上建設風場則不存在這些問題,中國海岸線長度超過1.8萬公里,具有豐富的海上風能資源。
5.我國發展海水風電潛力巨大: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在距離海岸線200公里、水深1000m以內水域海上風電技術性開發潛力為2982GW。
(二)缺點
1.制約因素:與陸地風電相比,海上及潮間帶風電機組所處的環境與陸地條件截然不同,海上風電技術遠比陸地風電復雜。在設計和建設海上風場過程中,我們將不得不考慮海上惡劣自然條件和環境條件帶給我們的影響,如鹽霧腐蝕、海浪載荷、海冰沖撞、臺風破壞等制約因素。
2.鋪設復雜:海上風電場的施工環境復雜、作業窗口期短、施工精度要求高、施工作業面分布廣、統一協調調度難度大,海上風電機組基礎施工是整個風電場成功建設運營的關鍵所在,不同地質環境下的風電機組基礎施工技術仍需進一步提高。
3.維修成本:風電機組搶修維護的過程中,涉及風電機組大部件更換,需要運用運輸船舶、起重船舶以及專用工程設備,維護價格居高不下。特別是涉及輸電海底電纜故障情況,涉及海底電纜故障點排查測距、故障段海纜打撈、故障段海纜搶修及試驗等環節,除受海上天氣因素影響外,故障海纜搶修恢復時間較長,涉及調用船機設備,費用高,同時導致風電機組停運時間長,嚴重影響發電量。
04什么是分散式風電?
分散式風電,根據國家能源局的定義,是指位于負荷中心附近,不以大規模遠距離輸送電力為目的,所產生的電力就近接入當地電網進行消納的風電項目。
分散式風電應滿足以下條件:利用電網現有的變電站和送出線路,不新建送出線路和輸變電設施;接入當地電力系統110千伏或66千伏以下降壓變壓器;項目單元裝機容量原則上不超過所接入電網現有變電站的最小負荷,鼓勵多點接入;項目總裝機容量低于5萬千瓦。
分散式風電項目所產生的電力既可以自用,也可上網,且能在配電系統平衡調節。
(資料圖:陽光電源)
特點:(1)總體:具有投資規模小、建設周期短,收益穩定等特點。 (2)在發電環節:分散式發電方式對風速、占地面積等要求較低;(3)在輸電環節:分散式發電方式輸送距離較短,減少了線損,節約了成本; (4)在消納環節:分散式風電一般靠近用電負荷中心,就地并網就地消納。
05什么是漂浮式風電?
不同于傳統的固定式海上風力發電機,“漂浮式風力發電機”將固定式基礎改為漂浮式基礎,使風機“漂”在水面上。
漂浮式風電基礎型式
漂浮式海上風電的基礎是指下部支撐塔筒的浮體部分,雖然漂浮式風電基礎型式靈活多樣,但總體而言可以歸納為四種類型,分別為立柱型、半潛型、駁船型和張力腿型,不同型式具有不同的適用水深和技術路線。
(資料圖:明陽集團)
(1)立柱型
立柱型漂浮式風力機又稱Spar型,適用水深通常要求大于80米,主體結構由浮力艙、中間段和壓載艙構成,通過壓載艙使平臺的重心遠低于浮心,從而保證良好的穩定性。立柱型基礎具有較小的水線面設計,可減小平臺垂蕩運動,但較大的平臺吃水導致對工作水深有特定的要求,對于組裝、運輸和安裝挑戰較大,同時細長的結構可能會引起渦激運動。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的海上風電場Hywind Scotland即是采用的這種類型。
(2)半潛型
適用水深范圍較大,通常大于40米,最深可達上千米。其主體結構多為三立柱或四立柱結構,設有垂蕩板及壓載系統,通過調整各立柱壓載形成合理的浮力、重力分布,實現系統穩定。半潛式基礎安裝方便,技術較為成熟,可在碼頭完成風電機組和平臺組裝,采用濕拖運輸,運輸安裝難度小。半潛型基礎是目前最適合中國海域的基礎型式,我國研發的漂浮式樣機都采用了半潛型的技術路線。
(3)駁船型
駁船型漂浮式風力機與半潛型類似,部分學者也會將其歸為半潛型,其同樣具有較大的水線面面積,但與半潛型相比其吃水可以更小,適應水深一般大于30米即可。駁船型基礎結構簡單、易于制造,裝配可在碼頭完成后濕拖運輸,成本較低。缺點是吃水淺、重心高,對外界環境較為敏感,不適應環境惡劣的海域且對波頻響應較為敏感。
(4)張力腿型
張力腿型漂浮式風力機的設計理念與其他型式差異較大,其浮體的浮力要遠大于重力,通過施加較大預張力的張緊式系泊(張力筋腱)來實現定位。張力腿型漂浮式風力機適用水深通常大于60米,張力筋腱對面內運動(縱蕩,橫蕩和艏搖)的約束較低,對面外運動(垂蕩,橫搖和縱搖)的約束較高,因此面外運動幅度小,便于提高發電量。張力腿型漂浮式風力機錨泊系統占用海域面積小,但自穩性較差,需要大剛度的張力筋腱,系泊成本劇增,且對海床性能有一定要求,安裝過程復雜,該類型的相關技術是目前發展最不成熟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