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能的未來
專訪歐洲可再生能源委員會主席、歐洲風能協會主席阿托羅斯•澤爾沃斯 盡管面臨經濟衰退,風能技術領先的歐洲,對新能源的前景依然充滿樂觀與期待
寒冬中的歐洲,債務危機凄厲肆虐,各國政府緊縮銀根,財政大幅削減開支,不少國家對新能源的補貼也隨之大降。原本被視為歐洲先進制造業代表的風能產業,似乎前景黯淡。
然而,出乎意外的是,12月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召開的歐洲風能大會(2011 OFFSHORE),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大批歐洲企業家、技術人士來到當地參會。
“歐洲風電尤其是海上風電依然走在世界前列,歐洲現在需要鞏固這個領導地位;不能讓當前的經濟形勢阻礙這個目標。”正如參會的倫敦可再生SSE Renewables首席執行官Ian Marchant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坦言。
在此次會議上,《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專訪了歐洲可再生能源委員會主席、歐洲風能協會主席阿托羅斯•澤爾沃斯(Arthouros Zervos)。
繼續領跑
《財經國家周刊》:經過幾年大發展,以風電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行業出現產能過剩,資金緊張、技術落后等問題浮現,有的龍頭企業甚至瀕臨倒閉,使得人們對新能源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歐洲是怎樣的情況?
阿托羅斯•澤爾沃斯:歐洲廣袤的海洋,依然是歐洲最有希望、最成熟工業——海上風電的焦點。曾經是一個小漁村的阿姆斯特丹,發展迅速,現在已經是歐洲風能協會召開離岸大會的合適地點了。
歐盟風能企業是全球的領跑者,全球海上裝機能力99%位于歐洲水域。從電纜到港口設備,海上風電涉及多方面的工業,包括風機、風機元件制造,以及基礎、輪船、電子基礎設施、港口等等,歐洲都在加速發展。
迄今,歐洲離岸風能工業保持著每年25%的增長速度。如果我們維持該速度,任何重大困難我們都能克服。
為此,歐盟需要加強計劃和管理機制,充滿自信地建立發電網絡。這需要歐盟加大研發開支,以降低風機的制造成本,提高其效率和可靠性。我們也需要渠道獲得更多融資,以減少諸如海底電纜、專業化船舶等供應鏈的瓶頸。我們有技術能力應對挑戰,我們需要政治支持以在正確的時間框架內,建立有約束力的目標。
關于歐洲風能工業最令人興奮的是,它正在發展、且發展相當迅速。
《財經國家周刊》:當前,歐洲風能發展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阿托羅斯•澤爾沃斯:歐洲風能發展目前存在很多問題,包括政治、財政、科技等各方面的因素。
值得關注的一個焦點是,歐盟最近起草的電力基礎設施法案。在此背景下,歐洲風能協會、以及其他15個支持協會,發布了62頁的一個聲明,強調歐洲建立統一電網的必要性。
這個聲明警告稱,若想使得歐洲的海上風電潛力得到實現,投資者獲得足夠融資是非常緊迫的一件事。最關鍵的是在北部和波羅的海建立海上發電網絡的融資,這將使得大量的清潔電力可以輸送給終端消費者。
對于風能行業本身,未來幾年存在著高壓海底電纜和技能工人的短缺,這些問題急需解決。
《財經國家周刊》:我看到,包括華銳風電(16.48,0.13,0.80%)等10余家中國風機制造商,也出現在這次大會的展廳,接受世界先進技術的檢驗。您認為,歐洲風能市場的投資機會有哪些?
阿托羅斯•澤爾沃斯:歐洲風力發電市場潛力巨大,對于投資者也是令人興奮的機會。高達142GW的海上風電,已經計劃在波羅的海到地中海的廣大海域上建立。這個裝機數量,是目前裝機量的50倍。
到2030年,預計歐洲海上風電總裝機量150GW,海上風能發電能力滿足歐盟對電的需求總量的14%。預計2020年,歐盟離岸風能部門有望創造16.9萬個工作機會,到2030年則將創造30萬個工作機會。
142GW的裝機計劃,已經得到歐盟各國的同意。這表明,2030年歐洲實現150GW的海上風能能力也是現實的、可以取得的目標。
《財經國家周刊》:2006年,荷蘭就修建了第一座海上風電場。但是,目前該國右翼內閣上臺后,急欲大幅消減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目前,該國可再生能源目前僅能滿足能源消耗總量的4%,要實現2020年14%的目標,有什么新政?
阿托羅斯•澤爾沃斯:荷蘭政府已經宣布將在2014年評估其可再生能源政策。這個評估將表明,荷蘭是否達到那個目標,以及荷蘭已經取得進展的效果。荷蘭正在用目前已有的資金做可以做的事情,這決定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
荷蘭政府、荷蘭風能協會最新宣布的目標,是2020年前海上風能發電價格降低40%。這將幫助推動荷蘭海上風能產業向前邁進一步。當荷蘭政府提出2014年重新評估其能源政策的時候,他們意識到海上風電的發展,已經能夠幫助他們滿足其可再生能源的目標。
旁觀者清
《財經國家周刊》:2010年中國大陸風電累計裝機容量超過44GW,位居全球第一;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預計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200GW、400GW和1000GW。這樣的一個全球風機市場,給荷蘭和歐洲其他國家的風機制造企業,提供了一個什么樣的機遇?貴方對中國市場有哪些看法或者期待?
阿托羅斯•澤爾沃斯:中國市場在過去幾年大幅度持續增長,未來趨勢仍將繼續增長。不僅歐洲,還有美國、印度以及南美地區的設備提供商、顧問機構和發展商,都能夠從中國風能這樣的發展勢頭中獲益匪淺。
歐洲企業在外埠市場取得的份額,已高于非歐制造商在歐洲取得的份額。這是因為歐洲具有先發優勢,以及技術領先優勢。這帶給歐洲風能企業更大的全球市場、以及更多的海外建立工廠的機會。
歐洲風機生產商,總計占據了89%的歐洲市場、32%的美國市場和37%的全球市場。最近,一些歐洲風能制造商對中國風機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但是,隨著中國風能市場的成熟,以及競爭力的提高,將會改善整個中國風能工業。
《財經國家周刊》:2011年上半年,中國數個陸上風電場發生了風機群體脫網事故,導致電網系統大幅波動。請問,貴方是如何解決風電的間歇性和低電壓穿越問題的?歐洲的經驗是什么?
阿托羅斯•澤爾沃斯:丹麥、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經驗表明,將巨大的風力發電量(達到甚至超過100%)融入一體化的電網系統,是完全有可能的。
事實上,在廣泛、連接良好的電力網絡里,由于風總是吹向某一個地方,總是會有一個巨大容量的風力發電系統。歐盟目前正就旨在加快和促進新的電網連接的法案進行辯論。歐洲風力發電行業呼吁并認為,這是歐洲北部海上風電場邁向一體化、乃至全歐范圍風電場一體化的一個步驟。
《財經國家周刊》:中國的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中,海上風電報出了一個微高于陸上風電的價格。許多專業人士認為,這根本不足以彌補成本。作為海上風電的先驅,貴方怎么看待這件事情?
阿托羅斯•澤爾沃斯:在歐洲,陸上風電場的成本價格與新的天燃氣和煤廠的成本價格相比,具有競爭力;但是海上風電的技術較新,成本較高。
海上風電成本價格現在正在降低,但是未來實現進一步的下降的話,歐洲風能工業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開發的融資,這筆資金主要倚賴于公共部門的支出。
《財經國家周刊》:中國的風機制造產業,目前出現了“大風機現象”,5MW、6MW甚至10MW的風機都在不斷下線和研發。這種現象是好是壞?有什么隱憂?
阿托羅斯•澤爾沃斯:風機越大,其產生的能量就越大。該工業自誕生之日起,風機已經變得越來越大。陸上風機使用時仍然受到諸如運輸等因素的限制,但海上風機建在港口附近,由專門的船舶運輸到正確的地點。海上風機能做到多大規模,制約比較少。
2010年,歐盟資助的UpWind項目表明,10MW的風機是可行的。然而,這需要一系列的適應和調整。我們不可能預測的是,未來到底能發展到多大的風機,或者何時能夠達到這樣的規模。這可以通過補貼海運得到很好的開發,通過海洋發展大風機是可行的一條路。
全球風電寒冬未至
經過幾年“大躍進”般的發展,如今,中國風電整機產能過剩嚴重,從而導致出現風電機組價格明顯下降,毛利率承受較大壓力等一系列問題,一些風能企業甚至出現了破產傳聞。中國風電企業遭遇“寒冬”。不少人士對風電發展的前景充滿質疑。
然而,風電,尤其是海上風電的發展仍有巨大空間。
分析人士認為,日本核電危機后,中國的核電政策偏緊。水電的規劃目標已經被充分挖掘,彌補核電短缺的可能性很小,風電和光伏是最有可能彌補核電缺位的清潔能源。
放眼外圍市場,可以發現,世界風力發電還在堅定地向前邁進,盡管遭遇肆虐的金融危機。比如,歐洲是全球風電發展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地區領跑者——歐盟風電企業,在政府財政緊縮、相關補貼減少的情況下,依然堅持風電的發展。
根據歐盟制定的2020年能源行動計劃,風電占整個歐盟電力消費的比例達到14%,分析人士認為,未來10年間,歐洲風電的發展仍將獲得政策上的保障。
同時,越來越多歐洲國家相繼出臺激勵風電發展的政策,核心是長期固定的較高電價收購風電,鼓勵相關投資,培育穩定市場。
為了擴大發電,歐洲一些國家不斷開拓新的風力發電區域。而海上發電亦將在歐洲風電發展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據歐盟和歐洲風能協會(EWEA)預計:到2020年可望設置海上風力發電多達40GW;根據丹麥BTM咨詢公司預測:到2015年,全球海上風電場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1849萬KW到2425萬KW之間。
正如德國風能聯合會主席拉爾夫•比舍夫認為,如果風力發電園能夠在德國海岸的淺水海域建成,將大大增加德國的風力發電能力。
然而歐盟風電發展繼續領跑的同時,也面臨很多問題。分析人士稱,除非歐洲原有電網壟斷被打破,否則歐洲難以充分利用其巨額清潔能源投資獲得回報。歐洲建立統一電網的呼聲也越來越大。